小说家鲁敏的私人阅读分享(之一)
“阅读是一种秘密,阅读是一种馈赠”……今晚我们邀请著名作家鲁敏分享她的私人阅读心得。如果您喜爱这种形式的话,敬请期待《小说月报》2015年第1期特别策划的专题。 百花文艺出版社旗下文学四刊《小说月报》《小说月报·原创版》《散文》《散文海外版》2015年1月将全新亮相,我们特别推出了针对天津地区订户的订阅赠好礼活动,详情见活动页面。 两年一度的《小说月报》百花奖评选已拉开帷幕,第十六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、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范围为《小说月报》2013-2014年度选载的作品,全部候选篇目已刊登于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第12期,并同步在小说月报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发布。网上投票通道现已开启,请点击阅读原文标签或回复文字“百花奖”获取链接。 |
鲁敏,1973年生于江苏东台。1998年开始小说创作。著有长篇小说《六人晚餐》,小说集《纸醉》《取景器》《伴宴》《惹尘埃》《九种忧伤》等。曾获庄重文文学奖、人民文学奖、中国作家奖、中国小说双年奖、郁达夫小说奖等奖项,入选《人民文学》“娇子·未来大家Top20”、《联合文学》“华文小说界20 under 40”等。2009年,短篇小说《伴宴》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。现居南京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长达19570天的孤独奔跑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“在五十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,弗洛伦蒂诺·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。一生一世。他说。”马尔克斯以这段话结束了400页的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。
此书是他凭《百年孤独》获得诺奖之后的长篇新作,时年马尔克斯已经58岁,但他以28岁一般的浓烈荷尔蒙,写了一场悬置并缠绕终身的马拉松爱情——单边主义的,一个胆怯追求者的持续跑动,有时候缓慢得只蜗牛,有时候狂奔得能摔断脖子。相比《百年孤独》,女性读者可能会更偏爱这部作品,尤其是小说的后三分之一,76岁、72岁两位衰老得半条腿已踏进坟墓的主人公,他们那羞涩、庄重又极其敏感的爱的表达,真能让你心肝儿发颤。当然,这是有对比的。书的中间部分,马尔克斯笔法奔放,枝蔓繁琐,好似疯牛撒野——爱情失败者阿里萨如淫荡的狩猎者一般夜夜寻欢,以这种哀莫大焉的过度滥纵来在心灵上“保留童贞”,并时刻准备着,向他唯一的所爱、骄傲的弗尔明那·达萨求婚。他最终做到了,在达萨成为寡妇的第一时间,由此,他把自己一生的不幸与幸福拉至高潮的巅峰点。
我喜欢这本书永远胜过《百年孤独》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日式私小说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不同国度的小说,不可避免会覆盖着其所在场域的阴影或彩衣,尤其是人伦尺度——中国小说,对偷情的谴责可以写上整整一章,到了法国小说,对同性恋的整宿多情也只是笔梢的暧昧一瞥。以此类推。
我一直比较留意日本小说:三岛由纪夫、芥川龙之介、太宰治、村上龙等。日本文学对于性、私密、败恶情绪的处理非常特别,幽微而绮丽、变态但诚实。接下来的年轻一代的作品,私人感更强,又保持着散淡气,由此构成了一种深浅有韵的日式现代感。比如金原瞳《裂舌》、青山七惠《一个人的好天气》等都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。
角田光代
川上未映子
《第八日的蝉》的作者角田光代是与吉本芭娜娜、江国香织齐名的三大日本女作家,曾经获得过直木奖,须知此奖乃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,与市场相当紧密。故而,此书在情节起伏、结构设置以及叙述视角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,带有畅销小说的预设,立意要“抓人”——作为“第三者”的我,去偷了对方家庭初生的婴孩,然后凭借着偶发的“母性”四处亡命,寄居异处……它的行文风格,是相当典型的日式“私小说”:反反复复的心事、生活细节的不厌其精、“与世隔绝”的生活模式等等。
与此类似的还有《乳与卵》。这也是获大奖的小说,芥川龙之介奖,日本纯文学界最高荣誉,规格约摸相当于中国的茅奖与鲁奖。作者川上未映子以歌手、演员、博客写手名世,此本《乳与卵》,具有非常尖锐的女性意识(纯文学奖么,总归要找根钉子挂一挂,天下大同),书中只有三名女性:母亲卷子,全书围绕她的隆乳工程展开;女儿绿子,处于生长叛逆期,不肯说话,只用纸笔交流(这个设计太文艺,我最不满意),乃至其对经期排卵一事耿耿于怀;而小姨则为旁观的口述者,一种妇女家常调子的好奇与懵懵。小说极短,排得稀稀朗朗勉强凑足一百页,而其中足有三十页,都是对女性器官、女性生存、性别意义等的努力陈词,着力表现一种自醒的女性主义,个别章节尤其是高潮部分的“对砸鸡蛋”一幕显然用力过猛。日本新一代女作家对私己的细碎描摹真是登峰照极,这种不管不顾、坦露一切的架势,似乎总在提醒你:这只是私小说,不可要求太多,但你看到什么都不要吃惊。
《夕子的近道》作者长嶋有
再说说《夕子的近道》,这是首届大江健三郎文学奖获奖作品,尽管这位诺奖得主本人的作品以残酷、奇异庞杂的文风令阅者望而生畏,但他所激赏的这本小说却清淡如小米粥,书中六七个人物:古董店老板与瑞枝的情事;夕子为高中老师怀孕;朝子如同劳工般进行的装置艺术品等等,而“我”则流浪汉一样须靠旁人接济,却又心事沉沉,像是由稀薄空气构成的模糊形象。而所谓“夕子的近道”,其实只是这个高中女生私下摸索到的、需要爬上跳下、且绕得更远的小路——或许此条近道,正是其旨趣所在:反社会效率的价值观、回避过分亲密的情感、拒绝一定之规的前程。整本小说,有种反“小说规律”、反“成功学”的可嘉之勇。
我经常推荐同行看日本小说,尤其想强调其对“私人”领域的重视态度——对照着中国小说对宏大叙事的迷恋与崇拜,真像是两个极端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大师的青年时代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大师们的重要荣誉与赫赫声名,常常在晚年才会姗然到来、锦上添花,但其熠熠光华,却在早年即已显露无遗。V.S.奈保尔获得诺贝尔奖时已是69岁,在他长长的作品目录里,印度三部曲、《河湾》、《抵达之谜》等名声响亮,可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,他青年时代的几部作品更为动人、更加纯粹:25岁时的《灵异推拿师》,27岁时的《米格尔大街》,29岁时《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》。
V.S.奈保尔与第一任妻子
1987年的奈保尔
上述三部中,短篇集《米格尔大街》早被写作者们奉为圭臬,这里不必谈了。相比较而言,长篇处女作《灵异推拿师》似乎少人赞赏。写作此书时,奈保尔刚从牛津大学毕业三年,窝在伦敦一个穷亲戚的地下室,这听上去似乎有点艰苦吧,但此书节奏极为自信、行文宽裕,有如轻型喜剧,戏谑化的生存哲学与误会叠加、弄拙成巧的灵异事件,滚滚烟尘中带着浓郁的异乡气息。也许这本书的风格稍微有点飘,但想想他才25岁呀,真的已经很好了!并且,从这时候开始,奈保尔就奠定了他的一个创作基调:原住民、殖民地、新世界与印度移民。
而仅仅四年后,他的《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》则绝对“压得住秤”了。这些年,我先后读过三遍,从未失望过。简单说来,这是一个男人与房子的故事:自父亲亡故,毕司沃斯先生离开家乡,此后整整三十五年,他到处辗转上无片瓦,因为一个圈套或误会,入赘到女方的大房子,整个生存的空间从此皆被监视与控制,他日夜愤怒却又身无长物,他试图自己造屋,却处处上当乃至被人纵火,直到经过一次精神崩溃,他最终出走,并奇迹般地谋得一份差事,在晚年替自己买了一幢房子,但新一轮的、更为深重的折磨与噩梦就此开始……奈保尔笔下的这位毕司沃斯先生,几乎每一粒细胞、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无可弥合的悲剧与失败感,他那么努力、谨慎、动用心机,却处处跌跤、满嘴泥巴——1961年特立尼达时期的奈保尔,也许不会想到,一个人与一幢房子的不幸纠缠,在50年后的地球另半边,仍然有着对角线般的复杂投射,并能引发出更为苦涩的会心微笑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“死亡”之书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“死亡”的主题一直是我的心头大好。我本人的小说中也曾多次正面书写。如《离歌》、《墙上的父亲》、《思无邪》、《小径分叉的死亡》、《死迷藏》。有读者已经觉得我似乎写得太多了。但说真的,我一直觉得,死亡是比爱情更有丰富程度、更值得为之书写终身的领域。
BEING DEAD by Jim Crace
中译本之一《死》
中译本之二《往生情书》
我一直喜欢一本书,其名字便叫作《死》,据说这书名儿当初让出版商们闻之“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”,不过,它后来获得了美国书评家协会小说奖、《纽约时报书评》年度十佳图书等殊荣,出版者只怕又欢喜得抓耳挠腮了。《死》一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性、暴力和死亡:一对动物学博士夫妇,来到了三十年前他们初遇的海湾,正当他们打算重温旧梦之时,意外遭遇杀害。但作家吉姆·克雷斯的角度绝非悬疑,他随即展开了节制乃至幽默的叙述:一条线时光倒转,追叙这对死去夫妇腼腆的婚姻;第二条线是女儿对失踪父母缓慢冷静的搜寻之旅。
还有我个人最喜欢的第三条推进线:在他俩死后却仍未被发现的六天中,死亡的细节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片紧挨着一片,在甲壳虫、海鸥、螃蟹、海水与各种微生物参与下,这对曾经带着欲望、虚荣、忧虑的尸体开始腐烂,向死亡的最深处迈进。这些章节是纯白描的、带着放大镜般地仔细入微,甚至融入了生理解剖、海洋生物、昆虫学等接近专业的术语,笔调出奇地冷淡乃至戏谑。在这里,死亡成了一场大自然的盛宴,带着顺水行舟、春去夏来的安详。
尤其清新的是,无论是逝者女儿还是作家本人,对于追捕本案的凶手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。本书唯一的主题就是死亡。死神是一次意外的拜访,如婴儿之新生,带着爱怜与无邪的微光。
另一本我所喜欢的死亡之书是非虚构作品:《殡葬人手记》,还有一个副标题: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。可是甭被它吓住,其实全书行文相当之温和。因为家族从事此业,美国人托马斯·林奇在大学毕业后接手了某小镇殡仪馆,专司埋葬与焚烧死者之职:“在我们这个小镇,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,此外,还有几十人火化。”二十多年独特职业经验显然没人可比,林奇是职业的死亡观察者,死以五花八门、匪夷所思的方式扑面而来,像是搭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,他愤怒,惊讶,畏惧、感触、平静……由于信奉天主教,很多方面,林奇颇有点中国人生死事大、慎终追远的意思——读这样的书,其实会感到生的欣悦与偶然。你不会惧怕一切的苦楚或衰老,因为有太多的人,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来受苦、来衰老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偶尔来份“技术派”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根据大卫·米切尔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《云图》走红之后,出于一种趋炎赴势之心,赶着读了其处女作、也是成名作《幽灵代笔》,此作获奖无数、雄心昭然,被盛赞为开启21世纪英语小说写作的全新模式。全书四百多页,跨度极大,冲绳、香港、圣彼德堡。邪教、艺术品盗贼、病毒宿主、外太空、深夜电台,简直看死我了——不该说它不好,绝对技术精微、意象丰富、视野前沿,但是,嗯,可惜,就是一点都不触动人心。全书从头到尾,纯粹是一部特技之作,够花花眼的……一边看一边就开始忘了。诸位若是听劝,慎入。
其实我对技术派一向非常尊敬,侦案小说、畅销小说,那里面都有着结结实实、科学一般的密码元素,如隔空点穴,读者极其受用。作家里头,王安忆是知名的侦案小说爱好者,曾专门分析过侦案祖母阿加莎。有一阵子,我也迷过,爱伦坡、松本清张、钱德勒、奎因、布洛克等等,读时自也手不释卷、目不交睫,但而今回想来,脑中竟只有极少几部可堪回味:东野圭吾的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,瑞典名家斯蒂格·拉赫松的《龙文身的女孩》,布洛克的《八百万种死法》。在侦案经典里,这三部大约排不上最出色,但为何一直兹然在心、念念不忘。原因很简单,他们不仅仅有技术,还有令人痛楚、难以释怀的部分,可能是人物及其复杂的情感,可能是某种幽暗的色调,可能是难以修复、难以弥合的绝望。比如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,很简洁的一个故事,单薄得像个中篇,但对于单恋者的苦心孤诣,真是刻画到了无以复加、泣动天地的地步。我曾推荐多人看他,也有同行评论其语言在水准之下。但是,唉,跟侦案系、跟智力族要语言,那本来就是想从水果派里要海鲜嘛,两回事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《小说月报》邮发代号6-38,每月1日出刊,2015年起每期定价10元,邮局订阅价8元;《小说月报》中篇小说专号邮发代号6-139,每年4期,邮局订阅价15元。
《小说月报》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。订阅可咨询所在地邮局(所),网上订阅可至邮政报刊订阅网(http://bk.11185.cn)、杂志铺网店(http://www.zazhipu.com)、当当网(http://www.dangdang.com)或百花文艺出版社淘宝店(http://baihuawenyi.taobao.com)。
浏览小说月报微信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专题,请回复鲁奖,获取完整内容请回复作家姓名
浏览《小说月报》各期微信导览请回复序号
201412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12期
201411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11期
201410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10期
201409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9期
201408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8期
201407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7期
2014Z4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中篇专号4期
2014Z3 《小说月报》2014年中篇专号3期
分享与关注 ◎欢迎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在朋友圈分享。 ◎关注小说月报微信,可搜索公共账号小说月报、微信号xiaoshuoyuebaozz 。 ◎您可在通讯录-公众账号,点选小说月报查看历史信息。 ◎各位朋友希望在小说月报微信平台看到哪些内容或有任何建议,欢迎随时指点。 |